“真理的味道”——场馆里的思政课 第十六教学周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6月3日至5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创新开展“场馆里的思政课”专题教学活动。本周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场馆群,将党史学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与沉浸式实践教学深度融合,引领青年学子在历史场景中感悟思想伟力,在实践浸润中厚植家国情怀。
6月3日至4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组周华丽老师率队走进中共七大主题展馆,开展“历史细节中的七大密码”现场教学。周老师以“十七年时空跨越”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中共六大与七大间隔背后的革命波折,通过延安杨家岭会址选址的地缘政治智慧、会场内24面红旗象征的党史阶段划分、V字形木座蕴含的“胜利”寓意等具象化解读,构建起“空间-时间-理念”三位一体的教学框架。学生们跟随讲解,在文物史料与场景复原中穿梭,深刻理解七大作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的历史必然性,体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厚度。
6月5日,《形势与政策》教研组杨培基老师带领学前教育2303班、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2301班学生,走进中国近代史教学体验馆开展“百年苦难与复兴之路”实践教学。杨老师以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的百年历程为主线,通过“虎门销烟场景复原”“五四运动电子沙盘”“长征精神全息投影”等沉浸式展陈,系统讲述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龙”的蜕变历程。在“伟大梦想”主题展区,师生共同重温“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双重历史任务,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贯穿其中的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正是实现这一梦想的精神基石。
本次场馆思政课突破传统课堂边界,构建起“实物场景+数字技术+理论阐释”的三维教学体系:以七大展馆文物、近代史体验馆实景为物理载体,以电子沙盘、全息投影等数字技术为赋能手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为阐释内核,实现了“空间沉浸-情感共鸣-理性认知”的递进式教学效果。学生们在行走中观察历史细节,在互动中感受精神力量,在思考中深化理论认同,真正让红色文化从 “可看”变为“可感”,从“入耳”转为“入心”。
本次教学活动得到师生广泛好评,学生们纷纷表示,通过“行走的课堂”,不仅深化了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更在历史场景中找到了青春奋斗的坐标,未来将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撰稿人:周华丽 杨培基 审核人:黄燕 李慧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