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馆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 第十五教学周
为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5月26日至5月30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组织开展“场馆里的思政课”主题教学活动,本周以“行走的思政课”为主题,由“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和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带领不同班级学生走进我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模拟七大会址,通过沉浸式教学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
5月26日,贾国文老师以一对革命伉俪段焕竞、李珊夫妇携幼女穿越“生死封锁线”的故事为切入点,结合抗日战争等历史背景,使学生们了解中共七大会议召开的艰辛不易。通过对会议内容、成果的讲解,让学生明白这次会议的重要性以及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引导学生思考毛泽东思想对当代社会实践的指导意义。
5月27日,周华丽老师带领无人机测绘2401和2405班、定翼机驾驶技术2401、直升机驾驶技术2401班学生结合七大展馆内外设施带领同学们更加了解中共七大这一重要性的会议,从中共六大与七大召开时间为何间隔如此之久?到为什么中共七大的召开地点最终选址为延安枣园?以及靠墙边的24面红旗的代表意义?V字形木座代表的意义和七大召开的背景?这些更细节的内容都让学生对于中共七大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加明白七大召开的来之不易以及重要历史意义。
5月28日晚上第二节,思政课教师李慧娜以分组的方式,带领飞机机电设备维修2401班和2402班的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心——中共奋斗史场馆探索。
李慧娜老师以“毛笔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产品”为案例引入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教学内容。通过带领学生“理论+实践”的教学方式带带领学生深入中共奋斗史馆,讲述中共奋斗时期的历史文化主题,带领学生感悟历史革命岁月留存的文化积淀,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赓续民族血脉。
5月29日下午,马强老师带领通用航空器飞机部件两个班同学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心七大模拟会场开展场馆里的思政课之党的七大篇。马强老师首先把党的七大召开的历史背景、会议主要内容及七大的历史意义对同学们进行了详细的讲解,随后马强老师组织学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同学们彼此之间找问题,发现问题,为今后自我提升指明了方向。最后,马强老师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引导同学积极发言,巩固学习效果,通过此次授课,同学们获得感强烈,纷纷表示要学习老一辈革命家优良品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5月30日,赵兰婷老师带领计算机2307班及计算机2308班开展场馆思政课,让学生了解大别山是“红旗不倒”的革命圣地。从黄麻起义的枪声划破夜空,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蓬勃发展;从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这里始终高扬着革命的旗帜。28年红旗不倒,革命火种在连绵群山间生生不息。徐向前、许继慎等将领在此指挥战斗,无数普通战士和群众用扁担、土枪与敌人殊死搏斗,他们用坚定的信念证明:只要信仰不灭,希望就永远存在。这份跨越时空的坚守,让我深刻认识到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无论面对多少艰难险阻,心中有信仰,脚下才有力量。
场馆思政课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以实物、实景、实例为载体,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直观。这种沉浸式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结合,构建起更立体的知识体系。
撰稿人:贾国文 周华丽 李慧娜 马强 赵兰婷 审核人:黄燕 李慧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