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的味道”——场馆里的思政课 第十三教学周
为持续推进思政课教学创新,5月12日至5月16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大教研室的老师,带领学生走进思想政治教育体验中心,通过情景化、互动化教学,引导学生回到我们的历史当中,从理论、历史、实践三个维度使红色历史文化入脑、入心,从而坚定四个自信。
5月12日上午,马强老师带领航空物流物联网两个班同学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心七大模拟会场开展场馆里的思政课之党的七大篇。马强老师首先把党的七大召开的历史背景、会议主要内容及七大的历史意义对同学们进行了详细的讲解,随后马强老师组织学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同学们彼此之间找问题,发现问题,为今后自我提升指明了方向。通过此次授课,同学们获得感强烈,纷纷表示要学习老一辈革命家优良品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5月13日,周华丽老师带领无人机2403、2405班学生结合七大展馆内外设施带领同学们更加了解中共七大这一重要性的会议,从中共六大与七大召开时间为何间隔如此之久?到为什么中共七大的召开地点最终选址为延安枣园?以及靠墙边的24面红旗的代表意义?V字形木座代表的意义和七大召开的背景?这些更细节的内容都让学生对于中共七大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加明白七大召开的来之不易以及重要历史意义。
5月14日,贾国文老师以一对革命伉俪段焕竞、李珊夫妇携幼女穿越“生死封锁线”的故事为切入点,结合抗日战争等历史背景,使学生们了解中共七大会议召开的艰辛不易。通过对会议内容、成果的讲解,让学生明白这次会议的重要性以及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引导学生思考毛泽东思想对当代社会实践的指导意义。
5月15日,杨培基老师以“端午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为案例,通过带领学生“理论+实践”的教学方式带带领学生深入中国革命史馆,讲述了中国近代的艰难抗战史,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主题,通过引导—提问的方式深入探究为什中华民族精神大厦巍然耸立,感受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性,使同学们进一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明密码。
5月16日,赵兰婷老师带领学生来到中国革命史馆,给学生讲述一段沉重而又刻骨铭心的历史——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历程。这些条约不仅是一张张写满屈辱的纸张,更是中国社会性质转变的关键节点,深刻影响了中国百年的发展轨迹。透过它们,我们能看到一个古老大国的苦难与抗争,也能读懂中华民族在绝境中奋起的不屈精神。这些条约的签订,让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唯有自强才能救国。今天,中国早已摆脱了不平等条约的枷锁,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但我们仍需铭记历史,以史为鉴:只有坚持独立自主,推动科技创新,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只有凝聚民族力量,坚定复兴信念,才能让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东方!
场馆思政课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以实物、实景、实例为载体,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直观。这种沉浸式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结合,构建起更立体的知识体系。
撰稿人:马强 周华丽 贾国文 杨培基 赵兰婷 审核人:黄燕 李慧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