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的味道”——场馆里的思政课
“真理的味道”——场馆里的思政课
第十二教学周
为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5月7日至5月9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持续推进“场馆思政课”专题教学活动。本周聚焦“行走的思政课”主题,联动"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大教研室,组织学生走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馆,通过实景化、互动化教学,引导学生在"沉浸式剧本研学""文物档案解码"等体验式课堂中,有效提升思政课的感染力与实效性,助力红色文化入脑入心,完成从理论认知到价值认同的深层转化。
5月7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宋林林老师带领文化创意与策划2401班、2402班学生走进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的“七大会址”实景场馆,以沉浸式教学方式讲授了中共七大的历史脉络与时代意义。课程中,宋老师依托场馆的史料展陈与场景复原,通过“背景分析”“思想溯源”“历史对话”三大环节展开教学。她首先结合抗战胜利前后的国内外形势,深入剖析七大召开的紧迫性与战略性意义;随后带领学生回顾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过程,通过原文解读、案例对比,阐释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核心内涵。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模拟七大代表发言”角色扮演等形式,深刻领悟七大“团结一致、争取胜利”的精神内核。
5月8日上午,马强老师带领学前教育两个班同学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心七大模拟会场开展场馆里的思政课之党的七大篇。马强老师首先把党的七大召开的历史背景、会议主要内容及七大的历史意义对同学们进行了详细的讲解,随后马强老师组织学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同学们彼此之间找问题,发现问题,为今后自我提升指明了方向。通过此次授课,同学们获得感强烈,纷纷表示要学习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克勤克俭的优良传统。
5月9日上午,赵兰婷老师带领学前教育2401、2402班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第二展馆开展场馆思政课教学,课堂上在讲解历史事件的时候,赵老师尝试将教学与现实相结合,例如在讲解“南泥湾精神”时,引入脱贫攻坚中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艰苦奋斗的案例;讲述“两弹一星”研发历程时,结合当代科技工作者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攻坚故事。这种古今映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看到革命精神从未过时,它始终以不同的形态在时代中延续。
撰稿人:宋林林 马强 赵兰婷
审核人:黄燕 李慧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