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馆思政课--七大会址讲场馆思政课
场馆思政课----七大会址讲场馆思政课
第十教学周
为积极探索思政课育人路径创新与教学效能提升,4月21日至4月25日期间,马克思主义学院持续推进“场馆思政课”专题教学活动。本周聚焦“行走的思政课”主题,由“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教师分头引领各班级学生探访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场馆,通过情境化、互动化的教学手段,让红色历史鲜活再现、革命精神具象可感,助力青年学子在身临其境中厚植家国情怀、筑牢信仰之基。
4月21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康圆圆带领信息安全应用技术2401班、智能控制技术2401班至马克思主义学院二楼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的七大会址开展场馆思政课。
康老师设置了几个环节,包括分析七大召开的国内外背景、带领学生们回顾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与主要内容,在此过程中邀请学生们分享毛泽东同志的诗词,分享过程中需结合诗词创作背景(如长征、抗战、解放战争等),形成“以诗证史”的跨学科思维,培养历史思辨能力。
4月22日早上一二节,思政课教师李慧娜以分组的方式,带领舞蹈表演2301文化创意2301的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心——中国革命史场馆探索。
李慧娜老师以“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生活情感与生活理想的节日”为案例引入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教学内容。通过带领学生“理论+实践”的教学方式带带领学生深入中国革命史馆,讲述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840年以来中国的苦难抗战史,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主题,带领学生感悟历史革命岁月留存的文化积淀,通过引导—提问的方式深入探究为什中华民族精神大厦巍然耸立,感受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性,使同学们进一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明密码。
4月23日下午七八节,思政课教师赵兰婷以分组的方式,带领康养2401班、2402班的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心——中国革命史场馆探索。赵兰婷老师以“陕西袁家村文旅融合模式”为案例引入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教学内容。通过带领学生“理论+实践”的教学方式带带领学生深入中国革命史馆,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主题,带领学生感悟文化兴则、文化强则国家强,通过引导—提问的方式深入探究为什中华民族精神大厦巍然耸立,感受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性。
4月24日,康圆圆老师带领数字媒体技术2401班、飞机部件修理2402班以及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二年制的学生至马克思主义学院二楼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的七大会址开展场馆思政课。在本次课程中,学生化身“历史角色”分组模拟七大代表议程,围绕“夺取抗战胜利与解放方向”议题展开辩论,重现会场民主团结的热烈氛围。
4月25日,康圆圆老师带领应用电子技术2401班、无人机应用技术2404班的学生到马克思主义学院二楼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的七大会址开展场馆思政课。
康圆圆老师向同学们生动讲述了中共七大召开期间发生的诸多趣事,如“马兰纸”解纸张奇缺之困、毛泽东亲临计票现场彰显团结胸怀、周恩来主动作自我批评显担当、“柳树精神”寄语干部扎根基层,这些故事生动展现了革命先辈的智慧、胸襟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场馆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第二课堂”的核心载体,以“历史现场-实践场域-价值场域”的有机融合,突破传统课堂时空限制,推动思政教育从“理论说教”转向“多维浸润”,打破传统思政课堂“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模式,通过诗词朗诵、诗词解析等形式,以“可感可触”的沉浸式教学打造“移动的思政课堂”,将思政教育融入第二课堂,是高校思政育人的创新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培育出更多“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的时代新人。
撰稿人:康圆圆 李慧娜 赵兰婷
审核人:黄燕 李慧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