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馆思政课——七大会场讲毛泽东思想
场馆思政课——七大会场讲毛泽东思想
第九教学周
为推进思政课教学模式革新与深化,4月14日至4月18日期间,马克思主义学院持续推进“场馆思政课”专题教学活动。本周聚焦“行走的思政课”主题,由“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教师分头引领各班级学生探访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场馆,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推动红色文化基因深度浸润青年学子的精神血脉。
4月14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康圆圆带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2401班、2402班至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的七大会址开展场馆思政课。康圆圆老师借助场馆优势生动讲述了七大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养老事业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 在讲述毛泽东思想有关党的建设内容时,鼓励学生开展自我批评,促使学生强化责任意识,提升自律能力,塑造健全人格。
4月15日晚上第二节,思政课教师李慧娜以分组的方式,带飞机部件2301班、飞机电子设备2301班、飞机结构修理2301班的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心——中国革命史场馆探索。李慧娜老师以“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生活情感与生活理想的节日”为案例引入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教学内容。通过带领学生“理论+实践”的教学方式带带领学生深入中国革命史馆,讲述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840年以来中国的苦难抗战史,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主题,带领学生感悟历史革命岁月留存的文化积淀,通过引导—提问的方式深入探究为什中华民族精神大厦巍然耸立,感受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性,使同学们进一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明密码。
4月16日,贾国文老师以一对革命伉俪段焕竞、李珊夫妇携幼女穿越“生死封锁线”的故事为切入点,结合抗日战争等历史背景,使学生们了解中共七大会议召开的艰辛不易。通过对会议内容、成果的讲解,让学生明白这次会议的重要性以及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引导学生思考毛泽东思想对当代社会实践的指导意义。
4月17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康圆圆带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2402班、2403班的学生走进七大会址,开展场馆思政课教学活动,康圆圆老师以生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将思政元素与汽车检测技术与维修服务专业知识相结合。学生们在参观过程中,被革命先辈们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所打动,表示,要将革命精神融入到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努力提升专业技能,为汽车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月18日,周华丽老师结合七大展馆内外设施带领同学们更加了解中共七大这一重要性的会议,从中共六大与七大召开时间为何间隔如此之久?到为什么中共七大的召开地点最终选址为延安枣园?以及靠墙边的24面红旗的代表意义?V字形木座代表的意义和七大召开的背景?这些更细节的内容都让学生对于中共七大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加明白七大召开的来之不易以及重要历史意义。
此次场馆思政教学实践,创新性地将思政教育内核与历史场馆资源深度融合。展望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秉持守正创新的育人理念,建立常态化场馆思政教育机制。以历史场馆为鲜活教材库,持续探索 “行走的思政课” 多元形式,推动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的有机统一。通过深化红色资源的当代诠释,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历史纵深中感悟初心使命,自觉肩负起红色基因传承者的时代责任,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书写壮丽篇章。
撰稿人:康圆圆 李慧娜 贾国文 周华丽
审核人:黄燕 李慧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