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航空职业学院

“真理的味道”——场馆里的思政课(19)

时间:2025-03-24 09:55:53 来源:本站编辑 作者:本站编辑 阅读:

“真理的味道”——场馆里的思政课(19)

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场馆里的思政课 ——“行走的思政课”沉浸式教学活动

       为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3月18日至22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组织开展“场馆里的思政课”主题教学活动,本周以“行走的思政课”为主题,由“新思想”教研室、“形策”教研室及“毛中特”教研室教师分别带领不同班级学生走进思想政育场馆,通过沉浸式教学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

       3月18日,马克思学院思政课教师唐鑫带领空中乘务2401、2402班的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心——七大会址讲授毛泽东思想。唐鑫老师以历史场景为“立体教材”,生动讲述了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的历史背景。正是在这座简朴的礼堂里,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斗争智慧,至今仍在指导我们的实践。“站在先辈们讨论国家前途的会址里,我深刻体会到青年应有的责任担当。"学生温丹妮在交流环节表示。

唐1.jpg

       本次实践课教学逻辑严谨、条理清晰,使得听课的学生深受启发。我校将持续深挖红色资源,通过“场馆的思政课”引导学生在历史场景中感悟真理力量,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3月19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康圆圆带领民航运输2401班、民航安全技术管理2401班学生,前往二楼思想政治教育中心七大会址开展场馆思政课。

康2.jpg

       课程中,康圆圆老师以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为主线,生动讲述了中共七大的召开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深远意义。她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生动的讲解,引导学生们深入了解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历程。

学3.jpg

       在课堂上,康老师还设置了多个互动环节。她邀请多位学生分享自己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解以及相关诗词,并引导学生们就七大的历史意义进行小组讨论,学生们积极参与,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热烈而活跃。通过互动,学生们对毛泽东思想和七大的认识更加深入,也更加坚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学4.jpg

       3月20日,杨培基老师带领工业机器人专业学生走进大别山精神与列宁号展馆,通过革命文物和历史场景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的深刻内涵,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形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内容打下基础。

       3月21日至3月22日,“新思想”教研室主任刘兰花老师带领学生走进中国共产党历史馆。在中国共产党奋斗史馆内,以党的初创时期、发展期、成熟期、建国后等不同时间段,配合场馆内的篇章内容、文献资料以及逼真还原的历史场景,构建起中国共产党奋斗发展的立体空间。刘兰花老师充分利用这些珍贵资源,引导学生们通过“提问-思考-讨论”的模式,深入探究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行,以及何以所取得伟大成就。

       参观结束后,刘兰花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分享,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当代青年有责任有义务担负起时代的使命,继续前进。

刘5.jpg

       

刘6.jpg

       本次教学周活动创新采用“历史场景+理论阐释+互动体验”模式,将思政课堂延伸至红色场馆。通过参观学习,学生们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汲取精神力量,思想境界得到显著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深化此类教学改革,打造更多“行走的思政课”品牌项目,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撰稿人:唐鑫 康圆圆 杨培基 刘兰花  

                                                                                                                                                     审核人:黄燕 李慧娜 刘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