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中特教研室召开春季学期集体备课会 专题研讨中共七大精神与教学融入
毛中特教研室召开春季学期集体备课会 专题研讨中共七大精神与教学融入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2025年3月12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于马克思主义学院 410 教室,成功举行春季学期第二次集体备课会。此次会议由教研室主任黄燕主持,全体教研室教师齐聚一堂,共同为思政教学的创新发展出谋划策。
会上,黄燕点明本次备课会的核心任务,即围绕如何借助 “七大会场” 及 “红色故事大讲堂” 的丰富资源,构建 “讲、研、观、感” 融合的教学模式,生动解读中共七大召开的历史意义,深入剖析毛泽东思想,为思政课堂注入鲜活的时代活力。
专任教师马强以陈毅元帅1945年4月23日创作的《七大开幕》一诗为切入点,开启本次备课分享。他提出,借助 “七大会场” 独特的场馆资源讲授毛泽东思想,具有显著优势。毛泽东思想诞生于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七大会场”还原的历史场景,能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在讲解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时,可带领学生走进相关场馆,结合实地场景,详细讲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历程、艰苦斗争经历,通过实地观察与现场讲解的有机结合,能让学生深刻领会毛泽东思想的实践性与创新性,极大地提升课程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周华丽老师则强调,充分利用视频及网络资源,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党的七大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意义与丰富内涵。馆内陈列的抗战时期社会现状的珍贵图片、视频及文献资料,生动再现了当时中国面临的复杂局势,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七大召开的历史紧迫性。在讲解“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一核心内容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馆内展示的毛泽东同志相关展板资料,帮助学生深刻体会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程,从而更加真切地理解其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在热烈的讨论环节,教师们围绕如何将场馆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展开深入交流,与会教师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最后,黄燕对本次备课会进行全面总结。她指出,此次集体备课会成果丰硕,全体教师的共同探讨为后续借助场馆资源开展 “党的七大及毛泽东思想” 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提升“毛中特”课程教学质量、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与实效性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教师们将持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场馆资源优势,助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毛中特” 课程核心内容,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
撰稿人:周华丽
审核人:黄燕